文章出处:深圳市宝安区童心同力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发表时间:2019-03-23
西乡自闭症训练机构:自闭症康复治疗常见的名词
应用性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一种系统的,以表现为基础的,自我评估的转变行为方法,它应用了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的干预。
针对性刺激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ontingent stimulation)有时候称为I 型惩罚,即在某种行为之后,紧跟着某种刺激。孩子被打屁股,或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是应用针对性刺激的例子。
应用性的(Applied)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应用性行为分析的一个方面,它彰显了要加以改变的行为的社会重要性。
行为(Behavior)这个术语仅仅指个体所作的事——即他们的能观察得到的行动。行为可以是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的。行为也可以是教学目标的4个要件之一,它表明学生能够采取某些行动来显示他们具备了内容方面的知识。
行为协变(Behavior covariation 又称回应协变) 是一个行为学术语,用来描述当某一种不当行为被排除后,就出现了另一种不当行为的现象。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通过以应用性行为分析原理为基础的干预,来转变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特定的行为进行确认、定义和测评。
行为合同(Behavior contract)是一个书面文件,具体规定了特定行为的完成与特定强化物的接触和给出之间的关联性联系。行为合同明确了两人或更多人相互之间需要针对他方采取的行动。在这里,某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另一人的行为。
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这个词来描述行为与合意的后果之间的关系。当学生采取行动时,他们是为了达到某个结果,即便其行为被别人认为是不适当的。合乎学生意愿的结果或后果,就可以被看作行为的意图或功能。反过来看,行为意图也会影响行为用以实现合意后果的表现形式。
行为模式(Behavior model)根据这一模式,学生通过获得强化性或惩罚性后果来学习行为,这里包括合适和不合适的行为。
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behavior modification)是一个含意相当丰富的术语。它既包括认知活动,也包括行为要素:例如示范、角色扮演以及行为关联。认知-行为矫正法基于以下3个假设:(1)认知活动影响行为,(2)认知活动可以被察觉,被改变,而且(3)认知的转变可以引起合乎意愿的行为转变。
认知缺失(Cognitive deficit)指的是控制行为的反省性思维的缺失。例如,某个学生也许因为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储备库中选择适当行为的策略,结果未能维持自己与伙伴的交谈。
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是一个用来描述认知-行为矫正法技术的含义广泛的术语。它的聚焦点是:确认和转变个体的非理性观念和消极的自我陈述或想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为了治疗抑郁症而发展起来的多步骤的方法。第一步是让个人找出自己的某些破坏正常功能的想法和不适应现实的假设,这些想法和假设可能会导致痛苦情绪。第二步是使用几种技术来消除这些自我致残的想法和破坏功能的假设。第三步是让个人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聚焦于对适当想法和行为进行操练。
补偿性课程(compensatory curriculum)为接受特殊教育的中学生,讲授各种非传统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学校生存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生活技能,以及自助技能,因为这些残障学生也许永远都不能在传统课程上赶上他们的同龄伙伴。为这些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目的是补偿传统学业领域的不足。
效能课程(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将聚焦点放在确保学生在学习更复杂内容之前熟练掌握某个具体内容。
同步性测评(concurrent assessment)是一个描述认知测评技术的术语。运用这种技术时,思维信息的收集与实际思维过程同时进行。
条件反射化惩罚物(Conditioned punishment)是类似于“不!”和“住手!”这样的刺激。当这类刺激会跟随着I 型或II型惩罚时,它们本身就带上了惩罚性。
条件反射化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是指那些通过与具有强化意义的刺激(例如钱)相联结而获得强化力的任何刺激,它们原来不具备任何强化意义。
条件反射(Conditioning)这个术语指的是这样一个程式:在一个回应之后立即引入一个积极强化,就能增加此种回应今后发生的频率。
认知歪曲(Cognitive distortion)是适应不良或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它会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回应。诸如轻易做出结论;看问题的对立化方式(即全对或全错思维);以及灾难化(即将小土堆当成大山),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生物机体模式(Biophysical model)用神经学的,生物化学的,身体缺陷或功能不良,以及疾病来解释学生的不良行为。
奖金回应代价(Bonus response cost)在这种安排中,我们发给学生额外而且与表现无关的强化物。当他们表现不当时,我们就收掉一定数量的奖金强化。
变条件设计(Changing Conditions Design)是一种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方法。用来确定对目标行为发生积极影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干预的效能。A在这里指的是基准态,而B 则是指干预。C是指第二种干预。在变条件设计中,我们接连地落实不同的干预,从来不会回到基准态。有时候这种设计被称为ABC设计。
变标准设计(Changing Criterion Design)是一种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方法,用来测评学生表现水平的缓慢而有序的增高或降低。在这种设计中我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学生据以接受干预的标准。
求助卡(Assistance cards)在学生单独独立完成作业期间以无干扰的方式求得帮助的方法。求助卡置于学生桌子上,用来向教师发出希望在作业上得到教师帮助的信号。
A-B-C分析(A-B-C analysis)是持续记录某学生的先行事件,行为和后果的过程。目持问题的条件。
准确性(Accuracy)是一种效能水平,它仅仅聚焦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完成任务。
调适(Adaptation) 是一种生态学过程,当有机体改善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态系统的其余部分时,调适便发生了。
归因重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是一种认知-行为矫正的干预。它基于以下理论:学生对于自己表现好坏的原因如何解释,影响其行为的坚持;对于未来表现的期待;以及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归因重训练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行为坚持性。
自动性(Automaticity)表示一种熟炼性水平。达到自动性者能够在相应场合下以极高速度从事任务。
平均持续时(Average duration)是持续时的一种记录形式,它只能产生一个可以用来标在图上的数字。运用此种方法时,将每次行为的持续时加在一起,再除以行为发生的次数。
回避性条件反射(Avoidance Conditioning)作为一个回应,是为了预防惩罚的发生。它增加了原本发生率较低的回应,并使这种回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回避性条件反射原理表明,如果某个行为预防了惩罚的出现,它就会有更高的发生率。
AB设计(AB design)是将行为观察数据图形化的最基本方法。AB指的是该方法的两个不同阶段:(1)A代表基准态阶段,而(2)B是干预态阶段。在A阶段,基准态资料被收集并记录下来。一旦稳定的基准态趋势被确立,我们就划上一道垂直线,并引入干预,这就意味着B阶段开始。在这一阶段,我们收集并记录干预的数据。拿B阶段的数据趋势与A阶段的行为观察数据相比,教师便能够测评干预成效。利用这样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决定,是继续,修正还是终止某个干预。AB设计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干预期间其它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该设计无法排除。
模拟(角色扮演)评估法(Analogue (role-play) assessment)用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前提性行为技能。它在有意安排的场合下对学生表现目标行为的能力进行测评。之所以称为模拟评估,是因为开展观察的场合是精心安排的。
分析性的(Analytic)该术语用来描述应用性行为分析的一个侧面。在这个侧面我们看到干预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功能性联系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
先行事件(Antecedents)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存在于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先行事件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诱发行为的线索。
期望设定(Anticipatory set) 是关于一系列活动的陈述。我们用这一套陈述向学生介绍这堂课的内容,帮助他们认识到重点,并且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动力。
ABAB设计(ABAB design)通常也称为反转或撤回设计,其中包含了暂时撤除干预的过程,以便测评其对学生行为的效能。目的是要测评干预效应是否可以重复呈现。如果该效应可以重复,我们就已经建立起行为与干预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如果不能重复,行为的改变就应该归因于某些与干预无关的变量。
条件(Conditions)是目标的4个要件之一,指的是行为在其中发生的场合或情形。它代表我们将相关要素与任务连接起来的方式。
后果(Consequences)是指:当特定行为展现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个改变了环境的状况,它能够增加、减少或维持这样的行为,因此它对未来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内容(content)目标的4个要素之一,它代表我们希望学生学习的具体的学科要素。根据任务分析,我们概括出具体的内容陈述。
不同难度的内容(content of different difficulty )该术语与讲课内容的排序有关。有两种方式可以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进行排序。第一种方法是功能性的,通常也是最为人们合乎意愿的。显然,如果内容有难度之差,那么自然会出现某些技能应该先于另一些的设想。第二种方法是从成长角度考虑的,其基本观点是儿童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成长水平后,才能学习某些技能。
储备强化品(backup reinforcers)指的是可以用条件反射强化品来购买的物品和活动。
逆向链”(backward chaining),是教授刺激-回应链的一种方式。在运用逆向链时,正强化物的强化力(呈现在链条的末端)沿着链条向回传递,影响到区分性的刺激,使它们逐一地加到链条上。这个方法极为有效地发挥了正强化在建立坚强链式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基准态(Baseline)用来描述干预前收集到的关于行为观察的数据。通过对干预前后行为发生率的比较,基准态数据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干预的有效性。
基准态逻辑(Baseline logic)是基准态趋势的一种水平或一致性,它为教师提供了运用归纳法的基础。
归属(Affiliation)是与其他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群体的过程。
后果断言(Affirming the consequent)是一个逻辑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观察到一种效应后,才给它找一个原因。
奇异生态龛(Alien niches)是一个用于描述偏态范畴(标签)的名词,诸如情绪骚动,行为障碍,或精神疾病,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某种位置或角色,处在此种状态下的个人,可以在不干扰社会主流的情况下自行其是。
交替处理设计(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是将行为观察图形化的方法。它使我们能够分析针对同一目标行为的两种以上干预的不同效能。它不象变条件设计那样,连续地使用一种干预,现在不同的干预方法可以很快地交替地使用,有时候用一次就换一次。